S.M.A.R.T. 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

S.M.A.R.T.,全稱為「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即「自我監測、分析及報告技術」。是一種自動的硬碟狀態檢測與預警系統和規範。透過在硬碟硬體內的檢測指令對硬碟的硬體如磁頭、碟片、馬達、電路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記錄並與廠商所設定的預設安全值進行比較,若監控情況將或已超出預設安全值的安全範圍,就可以透過主機的監控硬體或軟體自動向使用者作出警告並進行基本的自動修復,以提前保障硬碟資料的安全。除一些出廠時間極早的硬碟外,現在大部分硬碟的均配備該項技術。

歷史
最早期的硬碟監控技術起源於1992年IBM在為AS/400電腦的IBM9337硬碟陣列中的IBM 0662 SCSI2代硬碟機之中,後來該技術被命名為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故障預警分析技術),它是透過在韌體中測量幾個重要的硬碟安全參數和評估他們的情況。從物理硬碟傳送到監控軟體的結果中被限定兩種結果:「硬碟安全」和「硬碟不久後會發生故障」。

不久,由系統製造商Compaq和硬碟製造商Seagate、Quantum和Conner提出了名為IntelliSafe的類似技術。透過該技術,硬碟會偵測本身的的健康指標並將參量值傳送給作業系統和用戶的監控軟體中,每個硬碟廠商都有權決定哪些指標需要被監控,以及它們的安全值界定。

Compaq於1995早期將該項技術方案提交到Small Form Factor委員會進行標準化,該方案得到IBM、Seagate、Quantum、Conner和Western Digital所認可。由於IntelliSafe技術的靈活性,委員會接受了該方案,並正式更名S.M.A.R.T.技術,將其標準化並推廣至ATA-3的標準中。

運作原理
該技術所需要的資料被存放在硬碟物理盤面最前面的磁軌中,由硬碟製作商將相關管理程式和資料該磁軌中,包括加解密程式,自監控程式,自修復程式等,主機的監控軟體可以透過「SMART RETURN STATUS」的命令讀取S.M.A.R.T.資訊,且這些資訊不允許被用戶修改。

檢測屬性
下面列出一些S.M.A.R.T.的原始監測屬性和含義。普遍為監測值越高效能越好。即使所有製造商都必須遵守共同的規則,但由於有些監測值在不同硬碟製造商中,用不盡相同的定義和計量方法,而對於不同製作商來說監測值不完全是越高越好,所以下面屬性的指標僅作為一般參考。此外,各製造商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添加一些自己專有的監測屬性。

 

在非ATA平台上的實作
SCSI
硬碟的傳輸埠平台主要分為ATA和SCSI兩個平台。作為一種硬碟的檢測技術,理論上都能在這兩個平台上實作的,但由於兩個平台也有大不同,以致於S.M.A.R.T.在SCSI上的實作和在ATA的實作上也有所不同。首先,作為ATA上的專有規範,S.M.A.R.T.對ATA系統的干涉要比SCSI更明顯,S.M.A.R.T.對SCSI會用到更多的監測的動作,即使在監測到磁碟有故障時,也只是報告監控端,也是需要人為去處理故障。其次,由於SCSI平台的硬碟比ATA的更為複雜,所以其檢測屬性也比ATA的多和複雜準確,如包括對硬碟片和驅動電路版的溫度檢測(ATA多隻對碟片溫度檢測),對電壓的檢測等。

USB
在USB標準中,USB不能用於電腦內部儲存裝置的基本匯流排(如ATA,SCSI等),其本身沒有為S.M.A.R.T.提供傳輸資料的途徑。在使用ATA硬碟,以USB為傳輸埠的行動硬碟中,即使硬碟內S.M.A.R.T.仍然運作,但沒辦法直接向系統提供S.M.A.R.T.的資料。現在新的行動硬碟的內部驅動轉換電路已經能以一些方法將硬碟內S.M.A.R.T.的資料透過USB傳輸到系統或監控程式中讀取。

參考文獻
http://zh.wikipedia.org/zh-tw/S.M.A.R.T.
http://en.wikipedia.org/wiki/S.M.A.R.T.
http://ja.wikipedia.org/wiki/Self-Monitoring,_Analysis_and_Reporting_Technology
http://www.ariolic.com/activesmart/smart-attrib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