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非典型就業被視為窮忙世代的元兇?
在光鮮亮麗的經濟數據下
年輕人卻因為就業狀況轉變
不少人漸漸淪為窮忙族(Working Poors)
雖然努力於工作
卻仍然無法逃離低薪陷阱
其中一個原因正是「非典型就業」的人數大幅增加
他們雖然努力工作
卻由於本職學能未能有效提升
只能在每個暫時性的工作之間不斷徘徊
陷入一場惡性循環的漩渦
根據台灣主計總處最新統計
目前台灣非典型勞動力將近80萬人
甚至還有許多黑數沒浮上檯面
到底什麼是「非典型就業(atypical employment)」?
這與過去十年來很紅的「斜槓(Slash)」又有什麼差別?
首先我們從非典型就業說起
這是建立在非典型關係之下的一種工作型態
簡單來說你只要不是「全時薪資就業人員(Full-time wage employees)」
也就是所謂的正職工作者
那你就會被歸類入非典型勞力
非典型就業可歸納出3種常見的工作類型
第一是部份工時工作(part-time employment)
也就是常聽到的時薪人員或計時人員
第二是暫時性工作(temporary employment)
這類工作的契約為臨時性質
第亖則是派遣工作(dispatched employment)
這些勞工平時沒有固定勞務業象
是在非特定雇主缺工時由人力公司派遣前去工作
至於人們常說的斜槓
單從型態看起
斜槓與非典型就業似乎沒有太大不同
但事實上
斜槓的核心理念
是人們以正職工作以外的身分
體現各自的生活態度
或是提升興趣專長
因此斜槓著重職涯發展與人生規劃
是一種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工作模式
與非典型就業在本質上有著顯著的不同
尤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非典型勞力快速成長?
這裡我們歸類出3大因素
- 企業大幅降低人事成本
直白來說企業基於自身的利益考量
是推動勞力巿場轉變的主要動力
這是因為企業不必對這些非典型就業勞工負責
不用承擔他們的各種福利、退休金與三節獎金
而且只要契約規範的時間一到
或是有「不適任」的疑慮
隨時都能請這一群非正職員工走人 - 職員人數沒有擴編空間
當一間公司需要更多人力來完成繁重的工作時
此時內部若己經沒有擴編員工的空間
不管是長期或短期
企業往往會選擇以派遣的方式滿足人力空缺
不過有些企業其實也會從派遣員工之中找尋適合的職員 - 人力配置更為彈性
派遣工往往可以應付臨時性的人力需求
來處理繁雜的業務內容或活動
使公司在人力配置上能更加彈性
不怕找不到人而開天窗
而在契約規範時間結束後
這些臨時人力就會離開
而不會佔據公司資源
這裡我們先下個簡單的小結論
非典型勞力之所以會快速成長
最大的關鍵正是企業為了省錢而大量使用免洗人力導致
以台灣的環境來說
現在多少私人企業都會為了節省成本而選擇臨時性的勞工
就連政府單位也會聘用約聘人員
規自己保留人力上的彈性
但這種作法有時卻難以顧及勞工的權益
像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就曾有過一個案例
當時奇美電子一口氣解聘公司8成的派遣員工
來自4家大型派遣公司
將近3000名派遣員工立刻失去工作
殘酷且現實的是奇美當時只是發了封訊息
就解雇了數千名表現良好的勞工
這些員工在一夕之間失去了工作
許多家庭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
這起事件令人反思
連過往被外界視為「幸福企業」的奇美
都能如此大規模又亳不避諱的解僱派遣員工
以規避企業主本讓承擔的成本與責任
那台灣職場是否還有許多未爆彈
等著大環境走下坡時引爆呢?
而且非典型就業者除了被突然解雇的風險外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背後隱含的「職涯陷阱」
像是你身邊或許就有朋友
由於找不到正職工作
因此以約聘或時薪工作維生
這類工作通常不夠穩定
因此他必須不斷找尋下一份職缺
雖然短期內要養活自己不會太難
甚至幾份工作加起來收入也不會太差
但在不斷換工作的情況之下
長遠來看無法有效累積個人履歷
加上多數非典型工作其工內容較為簡單
缺乏技術性及挑戰性
也難以培養專業技能
導致工作者在巿場中的價值無法提升
薪資自然也沒有上調空間
一不小心就在這場惡性漩滑中無限循環
除了職涯發展受限外
非典型就業者常常會面臨糟糕的勞動條件
相信有從事過時薪工作的朋友會知道
你的工作內容明明就跟正職員工差不多
卻無法享有正職人員可享有的工作福利
而且工作保障也較低
沒有加班費和獎金還算小事
你如果在工作期間出了意外
如果沒有勞保恐怕還會求助無門
放眼全球
不只台灣有非典型勞力大增的狀況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ILO)統計
過去十年來全球青年夫業率不斷上升
大部份國家的統計數據也顯示
暫時性勞動力的人數
以及他們占全國勞動力的比率
在過30年內都急遽成長
以台灣的鄰近國家來看
南韓的狀況就相當嚴峻
該國從事非典型職務的人
佔全體勞工大約45%
而平均薪資只有全職員工的一半
至於在西方世界中
德國的迷你工作(Mini Job)
也讓該國不少勞工陷入低薪陷阱
迷你工作屬於打工性質
每周工時比一般工作少
理所當然工資也較低
該國不少學者便擔心
迷你工作會帶給國家高就業率的假象
而且企業容易過於低賴派遣勞會忽略培育人才的重要性
就有學者勸告當局
德國要想維持高競爭力
重要的不是壓低薪資
而是拉高人力水準
亞洲非典型就業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莫過日本
該國當前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勞工屬於非典型勞動力
這個情況可追溯回日本在1990年代至2000年初期時
面臨的「就業冰河期」
當時的日本因為經濟泡味破滅
企業大幅縮減人事成本
連續好斷年出現年輕人求職困難的慘況
他們為了養活自己
被迫要先暫時打工謀生
只是原本暫時性質的打工卻因為就業巿場惡化而無限延期
直到今天這些失業潮世代的青年打工族
早己成了被日本社會所遺棄的「中年打工族」
在35至54歲的日本人中
以非正職身份工作的「中年打工族」竟多達273萬人
作為時代的眼淚
這群人因為找不到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
被迫放棄戀愛婚姻生育人際關係和買房
他們的人生如同被剝奪一般
看不見未來的夢想和希望
這裡我們又找了一份數據
日本25至29歲的男性正職員工
有31.7%比例有配偶
但同樣年齡層以打工計時派遣約聘外包為主的「非典型勞工」
有配偶的比率卻僅剩13%
而在30至34歲的年齡層中
日本男性國民己婚的比率為過半數的57.8%
而非典型工作者卻只有不到一半的23.3%
從現實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出在日本
有正職工作是男性結婚的重要條件
其中年收入高的人有配偶的比率更高
回過頭來看台灣
近年來台灣有愈來愈多非典型偏用模式的工作
像是美食外員兼任教師臨時農漁工等
這些人多數並非不想從事全職工作
而是一來工作難找二來全職工作的薪資太低
不如多接斷份非全職工作還更好賺
但從大趨勢看來越來越多18歲至35歲的青年選擇投入非典型就業
來來台灣社會勢必逐漸出現像是日本的中年打工族的身影
台灣是否能從日本經驗中得到反思
避免就業現況不斷惡化
仰賴於政府對非典型就業勞工能否祭出更有利的保障
因為一旦非典型勞動者缺乏就業保障
就容易在社會變動下
成為首當其衝的犠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