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成功, 有人生活不易

為什麼知道世界如何更替

生活毒打還是怎麼出其不意

先得知道知道的不同階段

1999年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 David Dunning and Justin Kruger

對人類知道的四個階段做的研究-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img

第一階段不知道我不知道自信且快樂

第二階段知道我不知道, 這時候開始了解世界的各種真像了, 生活沒得選社會各種捲

鐮刀割韭菜真誠被販賣, 這時候我們的內心是失望的, 我們會懷疑世界也會懷疑自己

第三階段知道我知道, 這個時候生活慢慢到轉機, 發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嚒

曾經的痛苦變成經驗, 生活償還過去的虧欠, 這時候開始走上坡路

第四階段不知道我知道的, 這個階段外界的認可突如其來, 你看起來毫不費力就做好的事情

在外人看來卻覺得難度很高, 連你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你真的有那著厲害嗎?

到這個階段己經不知道自己知道了

但真實的人生比它曲折的多

這個真實的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img

這圖看起來就是人生過山車, 它也不過如此

坦率的說上面箟鄧寧-克魯格效應很早就知道

但即便知道這個道理, 愚昧山峰和絶望之谷還是一次次到來

根本就擋不住, 這正如禪宗裡面一句名言啊

聞理似悟, 遇境則迷, 一個成年人的無奈就好像遇到萬有引力

任何一個物體飛起來之後, 就會落回到地面

最悲哀的事情, 就是你明明了解他, 確根本沒有辦法攞脫它

哎不過你看飛機最後它還是飛起來了

這並不是對萬有引力的否定

而是找出了對抗它的方法 大腦的兩套系統

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在思考, 快與慢裡面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

img

就是大腦有快系統與慢系統二套系統

快系統是下意識, 就是你不假思索做出的反應的系統

慢系統是意識, 就是你深思熟慮做出反應的系統

快系統的運作過程簡省大腦資源, 任借本能就可以自行運作

慢系統的運作過程消耗大腦資源, 需要高度專注反復推敲

這兩套系統運行良好的時候是這樣子的

img

慢系統通過刻意練習把新習慣注入快系統

這樣快系統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大部份的工作

從而為慢系統節省出精力

這又讓慢系統可以進一步通過刻意練習

向快系統注入更多的好習慣

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img

而他們運作不好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

在需要使用慢系統進行深度思考的時候

快系統經常跑進來打擾

這就導致系統思考深度不够

這樣一來慢系統無法打造刻意練習

幫助重塑快系統

通向跨系統的閉環一但被打斷

新習慣就無法養成

這就導致慢系統要經常反過來幫助快系統做日常決策

這就進一步造成了精力的消耗

無法建立更多的好習慣

他就成了惡性循環

比如說想改進拖延症

看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一本深入讀過

缺乏精讀自然無法開展刻意練習

缺少刻意練習快系統就沒有建立本能

沒有建立本能就很難堅持

一來二去最終就會喪失信心

最後全盤皆輸

古語說: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就是這個道理

進一層說明這裡面包括了知識和智慧兩者的關係

Scott page在模型思維這本書畫過一張很經典的圖

這裡面數據 信息 知識 和智慧的關係是這樣的

img

很多數據滙聚融合才能形成信息

很多信息建立關係才能形成知識

在不同的知識之間審時度勢才能形成智慧

這裡裡面知識和智慧的關係最重要

只有能夠根據不同的時間 地點 人物和情境運用不同的知識

才算是擁有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如果說智識它是死皮和普適

那著智慧就是個性和靈活

智慧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擁有智慧的人是否就能夠知行合了

在智力密集型的科技創業圈裡面

所有的高科技產業最終拼的都是體力

肉身的束縛

Jim Loehr在精力管理一書中

畫了一個人類精力的金字塔

img

從下而上分別是體能, 情緒, 思維和精神

如果把我們的生命過程比喻作一座冰山

img

那著思維與精神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那一部分

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同學

其實最容易忽略的是冰山下面的體能和情緒

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這兩者其實反而是整座金字塔的地基

因為如果體能和情緒的崩塌了

那么即使是有再崇高的理想

再敏捷的思維其實也是發揮不出來的

現在忙碌高壓的生活去尋求一個槓桿解

那個牵一髮而動全身的勝負手它到底是什麼

我的最終答案是體能

更進一步說維持體能的勝負手是

睡眠、運動、飲食和呼吸這四點

不管遇到多大的壓力和挫折

只要我能夠堅持做到

每天11點入睡

早上5點半起床

365天不間斷的運動

努力避免吃垃圾食物

隨時關注自己的呼吸

這四件事就能夠維持自己每天穩定的體能

而有更好的體能心境就會變得豁達

思維就會變的活躍

這樣一來很多看似困難甚至無解的事情

所以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就能找到解法

這就是我人生的槓桿解

每天的槓桿解不同, 找出自己的短板

具體的問題具體的解法才是智慧

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其實都受制於家庭、學校、公司、城巿甚至國家和時代

所以能夠主動的選擇自己身處的環境

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img

強大而健康的組織大多相似

他們充滿戰鬥力樂於迎接挑戰

成員相互信任不斷的完成自己的目標

但是弱小的組識是各有各有問題

他們要么過于安逸放鬆

要么過于緊張焦慮

要么過于保守謹慎

從物理學熵產生的原理來看

這個世界上糟糕的組織數量

就是遠遠多于良好的組織數量

意味著生活中的任何事物

隨機組合的無序狀態數

就是遠大于有序狀態數的

要有好的有序狀態

需要有好運氣外加刻意安排

有序本來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而即便得到了一個有序的結果

它其實也很脆弱

一個運行良好的組織往往需要你同時把很多件事情都做對

但失敗確只要你把一件事情做錯

假設一個人隨遇而安不挑不撿

那么他遇到一個差組織的概率

就會遠遠大于他遇到一個好組織的概率

在這個就跟不懂拒絕的人經常會遇到渣男或渣女是一個道理

勸退成了財富密碼

蛋捲成了網紅食品

科技圈流行一句術語叫PMF(Product Market Fit)

產品巿場契合點

一個好的產品遇到一個能買單的巿場

干迆烈火一秒合流

其實這個PMF比絶大多數人想像都要困難

大多數人的創業公司其實在死在了

找不到PMF這件事情上面

這個概念應用在我們選擇人生道路上也是適用的

你就是一個產品而找到合適你發揮的環境

就是找到巿場

所以能不能找到你的產品巿場契合點就是一個關鍵

而最好的策略就是求保活力

不斷嘗試永不放棄

最好就是一邊主動選擇環境

一邊不斷改進自己

剩下的交給時間

勝可知而不可為嚒

反正也不能只抓一把牌就放棄

如果第一把抓不好那就抓第二把依此類推

只用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明

為什麼聽道理不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本身就很諷刺

其實當真正的痛苦疲備和壓力來襲的時候

我們唯一想要的就是逃避

因為經歷痛苦他真是很痛苦

矽谷投資人Ben Horowitz發現

大部份有點成就的人

最常遇到的狀態就是挣扎

挣扎是前途迷惘夢想破碎

一身冷汗夜驚醒的獎狀態

挣扎是家人問你為什麼不放棄

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時的狀態

很多掙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這才是掙扎最讓人討厭的地方

正如卡爾. 馬克思所說

"生活就是苦苦掙扎"

生而為人以不容易

別太在意就當演戲

磨煉演技成為影帝

耗散結構最有活力

Read more

世界越快心越慢

在晚飯後的休息時間,我特別享受在客廳瀏灠youtube上各樣各式創作者的影音作品。很大不同於傳統媒體,節目多是針對大多數族群喜好挑選的,在youtube上我會依心情看無腦的動畫、一些旅拍記錄、新聞時事談論。 尤其在看了大量的Youtube的分享後,我真的感受到會限制我的是我的無知,特別是那些我想都沒想過的實際應用,在學習後大大幫助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層面。 休息在家時,我喜歡想一些沒做過的菜,動手去設計生活和工作上的解決方案,自己是真的很難閒著沒事做。 如創作文章,陪養新的習慣都能感覺到成長的喜悅,是不同於吃喝玩樂的快樂的。 創作不去限制固定的形式,文字是創作、影像聲音也是創作,記錄生活也是創作,我想留下的就是創造—》實現—》回憶,這樣子的循環過程,在留下的足跡面看到自己一路上的成長、失敗、絕望、重新再來。 雖然大部份的時候去做這些創作也不明白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不去做也不會留下什麼,所以呀不如反事都去試試看,也許能有不一樣的水花也許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投資自己永遠不會是失敗的決定,不是嗎?先問問自己再開始計畫下一步,未來沒人說得準。 像最近看youtube仍大一群人在為DOS開

By Phillips Hsieh

知識管理的三個步驟:一小時學會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上

摘錄瓦基「閱讀前哨站」文章作為自己學習知識管理的內容 Part1「篩選資訊」 如何從海量資訊中篩選出啟發性、實用性和相關性的精華,讓你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迷失方向。 1. 實用性 2. 啟發性 Part2「提高理解」 如何通過譬喻法和應用法,將抽象的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工作緊密結合,建立更深刻的理解。 1. 應用法 2. 譬喻法 Part3「運用知識」 如何連結既有知識,跟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專案產生關聯,讓你在運用知識的路途上游刃有餘。 1. 跟日常工作專案、人際活動產生連結 # 為什麼要寫日記? * 寫日記是為了忘記,忘卻瑣碎事情,保持專注力 * 寫日記就像在翻譯這個世界,訓練自己的解讀能力 * 不只是透過日記來記錄生活,而是透過日記來發展生活 #如何寫日記? * 不要寫流水帳式的日記,而是寫覆盤式的日記 當我們試著記錄活動和感受之間的關聯,有助於辦認出真正快樂的事 日記的記錄方式要以過程為主,而非結果 * 感恩日記的科學建議,每日感恩的案例

By Phillips Hsieh
2024年 3月30日 14屆美利達環彰化百K

2024年 3月30日 14屆美利達環彰化百K

這是場半小時就被秒報名額滿的經典賽事, 能順利出賽實屬隊友的功勞, 這次的準備工作想試試新買的外胎, 因為是無內胎用的外胎, 特別緊超級難安裝的, 問了其他朋友才知道, 要沾上肥皂水才容易滑入車框。 一早四點起床準備, 五點集合備好咖啡在車上飲用, 約了六點在彰化田尾鄉南鎮國小, 整好裝四人一起出發前往會場。 被排在最後一批出發, 這次的路線會繞行的員林148上139縣道, 其實在早上五點多天就開始有點飄雨, 大伙就開始擔心不會要雨戰吧! 果不其然才出發準備上148爬坡雨勢越來越大, 戴著防風眼鏡的我在身體的熱氣加上雨水冷凝效果下, 鏡面上滿是霧氣肉眼可視距離才剩不到五公尺, 只能緊依前前方的車友幫忙開路, 之後洪大跟上來我立馬請求他幫忙開路, 上了139停下車把防風眼鏡收起來, 反正下雨天又陰天完全用不到太陽眼鏡了。 雨是邊下邊打雷, 大伙都在這條139上一台一台單車好像避電針, 一時有點害怕不然想平時沒做什麼壞事, 真打到自己就是天意了。 下了139雨勢開始變小, 大伙的速度開始有所提昇, 開高鐵列車的時機己成熟, 物色好列車就跟好跟滿。 最後找了一隊似乎整團有固定在練

By Phillips Hsieh
2023 12月9號 美利達單車嘉年華

2023 12月9號 美利達單車嘉年華

第二次參加美利達環南投賽事, 還記得去年第一次參加這美利達環南投, 還特地提前一天跟車友在魚池住了一晚。 這回用上了剛在7月份剛安裝的車頂架, 安裝了二種不同的攜車架, 都樂這邊可以不用拆車輪直上車頂, YAKIMA這邊選了經濟的款式, 折掉前輪利用前叉固定在攜車架上。 約了唯一一位一起參加的朋友, 二人一早四點約見面, 幫朋友帶上了拿鐵咖啡, 開上日月潭在水社碼頭停好車, 騎往向山遊客中心, 路過美麗的日月潭簡直不要太美了拍一張。 抵達會場己是人山人海了, 跟著大伙排隊順便也看網紅也欣賞名車。 出發就先沿著日月潭順時針騎, 騎到玄裝寺很急停下來上一下廁所, 比賽時都會尿都特別的滿, 一方面是比較緊張,一方面是特別興奮。 這時己經跟車友失散了, 只能獨推沿路看有沒有車友可以一起組隊的, 很可惜在山區大家的實力不一只求平安順騎了, 原則就是有補給就停有食物就吃。 下到水里人群再次聚集起來, 光等紅綠燈就是一條車龍。 騎行了一大圈水里再回到131縣道, 這時背後傳來熟悉的聲音叫菲哥, 終於跟車友重新集合接下來就一路邊聊邊騎。 最後來幾張專業攝影師拍攝的照片 回到終點台上

By Phillips 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