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成功, 有人生活不易

為什麼知道世界如何更替

生活毒打還是怎麼出其不意

先得知道知道的不同階段

1999年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 David Dunning and Justin Kruger

對人類知道的四個階段做的研究-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img

第一階段不知道我不知道自信且快樂

第二階段知道我不知道, 這時候開始了解世界的各種真像了, 生活沒得選社會各種捲

鐮刀割韭菜真誠被販賣, 這時候我們的內心是失望的, 我們會懷疑世界也會懷疑自己

第三階段知道我知道, 這個時候生活慢慢到轉機, 發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嚒

曾經的痛苦變成經驗, 生活償還過去的虧欠, 這時候開始走上坡路

第四階段不知道我知道的, 這個階段外界的認可突如其來, 你看起來毫不費力就做好的事情

在外人看來卻覺得難度很高, 連你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你真的有那著厲害嗎?

到這個階段己經不知道自己知道了

但真實的人生比它曲折的多

這個真實的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img

這圖看起來就是人生過山車, 它也不過如此

坦率的說上面箟鄧寧-克魯格效應很早就知道

但即便知道這個道理, 愚昧山峰和絶望之谷還是一次次到來

根本就擋不住, 這正如禪宗裡面一句名言啊

聞理似悟, 遇境則迷, 一個成年人的無奈就好像遇到萬有引力

任何一個物體飛起來之後, 就會落回到地面

最悲哀的事情, 就是你明明了解他, 確根本沒有辦法攞脫它

哎不過你看飛機最後它還是飛起來了

這並不是對萬有引力的否定

而是找出了對抗它的方法 大腦的兩套系統

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在思考, 快與慢裡面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

img

就是大腦有快系統與慢系統二套系統

快系統是下意識, 就是你不假思索做出的反應的系統

慢系統是意識, 就是你深思熟慮做出反應的系統

快系統的運作過程簡省大腦資源, 任借本能就可以自行運作

慢系統的運作過程消耗大腦資源, 需要高度專注反復推敲

這兩套系統運行良好的時候是這樣子的

img

慢系統通過刻意練習把新習慣注入快系統

這樣快系統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大部份的工作

從而為慢系統節省出精力

這又讓慢系統可以進一步通過刻意練習

向快系統注入更多的好習慣

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img

而他們運作不好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

在需要使用慢系統進行深度思考的時候

快系統經常跑進來打擾

這就導致系統思考深度不够

這樣一來慢系統無法打造刻意練習

幫助重塑快系統

通向跨系統的閉環一但被打斷

新習慣就無法養成

這就導致慢系統要經常反過來幫助快系統做日常決策

這就進一步造成了精力的消耗

無法建立更多的好習慣

他就成了惡性循環

比如說想改進拖延症

看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一本深入讀過

缺乏精讀自然無法開展刻意練習

缺少刻意練習快系統就沒有建立本能

沒有建立本能就很難堅持

一來二去最終就會喪失信心

最後全盤皆輸

古語說: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就是這個道理

進一層說明這裡面包括了知識和智慧兩者的關係

Scott page在模型思維這本書畫過一張很經典的圖

這裡面數據 信息 知識 和智慧的關係是這樣的

img

很多數據滙聚融合才能形成信息

很多信息建立關係才能形成知識

在不同的知識之間審時度勢才能形成智慧

這裡裡面知識和智慧的關係最重要

只有能夠根據不同的時間 地點 人物和情境運用不同的知識

才算是擁有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如果說智識它是死皮和普適

那著智慧就是個性和靈活

智慧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擁有智慧的人是否就能夠知行合了

在智力密集型的科技創業圈裡面

所有的高科技產業最終拼的都是體力

肉身的束縛

Jim Loehr在精力管理一書中

畫了一個人類精力的金字塔

img

從下而上分別是體能, 情緒, 思維和精神

如果把我們的生命過程比喻作一座冰山

img

那著思維與精神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那一部分

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同學

其實最容易忽略的是冰山下面的體能和情緒

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這兩者其實反而是整座金字塔的地基

因為如果體能和情緒的崩塌了

那么即使是有再崇高的理想

再敏捷的思維其實也是發揮不出來的

現在忙碌高壓的生活去尋求一個槓桿解

那個牵一髮而動全身的勝負手它到底是什麼

我的最終答案是體能

更進一步說維持體能的勝負手是

睡眠、運動、飲食和呼吸這四點

不管遇到多大的壓力和挫折

只要我能夠堅持做到

每天11點入睡

早上5點半起床

365天不間斷的運動

努力避免吃垃圾食物

隨時關注自己的呼吸

這四件事就能夠維持自己每天穩定的體能

而有更好的體能心境就會變得豁達

思維就會變的活躍

這樣一來很多看似困難甚至無解的事情

所以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就能找到解法

這就是我人生的槓桿解

每天的槓桿解不同, 找出自己的短板

具體的問題具體的解法才是智慧

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其實都受制於家庭、學校、公司、城巿甚至國家和時代

所以能夠主動的選擇自己身處的環境

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img

強大而健康的組織大多相似

他們充滿戰鬥力樂於迎接挑戰

成員相互信任不斷的完成自己的目標

但是弱小的組識是各有各有問題

他們要么過于安逸放鬆

要么過于緊張焦慮

要么過于保守謹慎

從物理學熵產生的原理來看

這個世界上糟糕的組織數量

就是遠遠多于良好的組織數量

意味著生活中的任何事物

隨機組合的無序狀態數

就是遠大于有序狀態數的

要有好的有序狀態

需要有好運氣外加刻意安排

有序本來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而即便得到了一個有序的結果

它其實也很脆弱

一個運行良好的組織往往需要你同時把很多件事情都做對

但失敗確只要你把一件事情做錯

假設一個人隨遇而安不挑不撿

那么他遇到一個差組織的概率

就會遠遠大于他遇到一個好組織的概率

在這個就跟不懂拒絕的人經常會遇到渣男或渣女是一個道理

勸退成了財富密碼

蛋捲成了網紅食品

科技圈流行一句術語叫PMF(Product Market Fit)

產品巿場契合點

一個好的產品遇到一個能買單的巿場

干迆烈火一秒合流

其實這個PMF比絶大多數人想像都要困難

大多數人的創業公司其實在死在了

找不到PMF這件事情上面

這個概念應用在我們選擇人生道路上也是適用的

你就是一個產品而找到合適你發揮的環境

就是找到巿場

所以能不能找到你的產品巿場契合點就是一個關鍵

而最好的策略就是求保活力

不斷嘗試永不放棄

最好就是一邊主動選擇環境

一邊不斷改進自己

剩下的交給時間

勝可知而不可為嚒

反正也不能只抓一把牌就放棄

如果第一把抓不好那就抓第二把依此類推

只用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明

為什麼聽道理不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本身就很諷刺

其實當真正的痛苦疲備和壓力來襲的時候

我們唯一想要的就是逃避

因為經歷痛苦他真是很痛苦

矽谷投資人Ben Horowitz發現

大部份有點成就的人

最常遇到的狀態就是挣扎

挣扎是前途迷惘夢想破碎

一身冷汗夜驚醒的獎狀態

挣扎是家人問你為什麼不放棄

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時的狀態

很多掙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這才是掙扎最讓人討厭的地方

正如卡爾. 馬克思所說

"生活就是苦苦掙扎"

生而為人以不容易

別太在意就當演戲

磨煉演技成為影帝

耗散結構最有活力